存在Cpython解释器,全名:全局解释器锁.(解释器级别的锁)
GIL是一把互斥锁,将并发运行变成串行.
在同一个进程下开启的多个线程,同时只能有一个线程执行,无法利用多核优势
保证同一时间内,共享数据只能被一个任务修改.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自动上锁和解锁,不需要人为的添加.减轻开发人员的负担
通常有人会认为GIL锁不能利用多核处理任务,是Python语言的诟病.个人认为任何一门语言都不是完美的,python问世于20世纪末,当时的CPU也只是单核.
So,不能利用多核的原因是:同一个进程下,只允许一个线程对共享内容进行修改.不允许多线程同时处理共享数据.
(打个比方:现在你家有10升(共享数据:10)牛掰的牛奶,你免费送给大家每人1升. 现在有100个人(100个线程)知道了这件事,都上你家来取奶.肯定谁先来,先得. 现在来了10个人(10个线程),每个人都说我去了1升,还剩9升.你真的还剩9升吗? 毛线~~ ,你球都不剩了. 后面来的90个人还能拿到奶吗? 肯定拿拿不到了. So你是不是得上锁,比如你家大门就是一把锁.每次只允许进来(上锁)1个人去奶.取完之后把总的奶量 减一. 第一个取完了出了大门(解锁).剩余的99个人开始抢着进你家门,公平竞争,谁先到你家门,先进就把门锁上了此时发现奶的数量还剩9升,第二个人也只取1升....往后依次延续,当第十一个人进来时,肯定奶已经没了.就表示数据为0.不能再取奶.保证奶的数量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这还是装奶的容器))
黑色方框就代表GIL锁
现在有4个任务(计算密集型任务 或者 IO密集型任务)需要处理.
一.开启四个进程
二.开启一个进程,四个线程
单核:
IO密集型:开启进程开销大,进程切换速度远不如线程. 采用一个进程四个线程方案
计算密集型:没有多核来并行计算,徒增创建进程时间,采用一个进程四个线程方案
多核:
IO密集型:尽管多核,开启进程也比较耗时,而且还是要不断的切换.不如线程快.采用一进四线方案
计算密集型:多核,开启进程并行计算.此时如果用四个线程来会切换回损耗时间.采用四进程方案
多进程的并行执行 ~比~ 单进程的多线程 效率高
# -*-coding:utf-8-*- # Author:Ds ### 计算密集型 #开启四个进程 , 开启四个线程 from multiprocessing import Process from threading import Thread import time import os def task1(): res=1 for i in range(1,100000000): res+=i def task2(): res=1 for i in range(1,100000000): res+=i def task3(): res=1 for i in range(1,100000000): res+=i def task4(): res=1 for i in range(1,100000000): res+=i if __name__ == '__main__': start_time=time.time() ### 多核四进程: 处理计算密集型任务,效率高 # 开启四个进程 # p1=Process(target=task1,) # 6.557461261749268 # p2=Process(target=task2,) # p3=Process(target=task3,) # p4=Process(target=task4,) ### 虽然本人计算机是多核,但是由于GIL所的原因,同一时刻只允许一个线程处理任务 ### 一进程四线程: 处理计算密集型任务,效率低 #开启四个线程 p1=Thread(target=task1,) # 22.048070430755615 p2=Thread(target=task2,) p3=Thread(target=task3,) p4=Thread(target=task4,) p1.start() p2.start() p3.start() p4.start() p1.join() p2.join() p3.join() p4.join() print(f'主:{time.time()-start_time}') #### 总结: #计算密集型: 多进程的并行执行 ~比~ 单进程的多线程 效率高任务是IO密集型并且任务数量很大,用单进程下的多线程效率高.
from multiprocessing import Process from threading import Thread import time import os def task1(): res=1 time.sleep(3) if __name__ == '__main__': start_time=time.time() ### 并行处理 四核 开启一个进程,使用一个CPU # 开启进程需要耗费大量时间 # l_t=[] # for i in range(150): # ### 多进程处理IO密集型 # p=Process(target=task1) # 耗时: 9.513447999954224 # l_t.append(p) # p.start() # # for j in l_t: # j.join() ### 并发处理 #虽然是并发处理 ,但是会在CPU之间来回切换.提高效率 l_t = [] for i in range(150): ### 多线程处理IO密集型 p = Thread(target=task1) # 耗时: 3.0212857723236084 l_t.append(p) p.start() for j in l_t: j.join() print(f'主:{time.time()-start_time}') #### 总结: #IO密集型: 任务是IO密集型并且任务数量很大,用单进程下的多线程效率高. GIL保护的是解释器级的数据,自动上锁,自动解锁.
Lock是保护用户自己的数据,手动上锁,手动解锁.如下图:?
1.处理任务时,首先拿到的一定是GIL锁.
一个任务相当于一个进程(开辟空间包含所有资源,同时也包含Cpython解释器(意味着先拿到GIL锁)),一个进程包含一条线程(cpu执行最小单元). 任务就是自己编写的代码自己可以上Lock锁.
执行顺序: 操作系统调度分配---->内存中开启进程就是:空间,加载资源(Cpython解释器(拿到GIL锁),自定义py文件等)--->执行自定义程序(执行线程 ,拿到自定义Lock锁(上锁,释放))---->执行完线程释放GIL锁
2.LOCK锁 ,一定要加在处理共享数据的地方
如果自定义的lock锁随意加,会导致程序出现各种问题. 而且不符合Lock锁规则.Lock是对共享数据的限制,操作共享数据时是串行,保证并发时多个任务(多线程,多进程)修改共享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concurrent.futures模块 提供了高度封装的异步调用接口. 符合鸭子模型 .
一个存在线程.进程数量的容器.
每天计算机的资源是有限的,不能随意的开启线程或进程.都会有一个上限, '池'就是用来存放开启这些资源最大的限度.
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计算机资源处理任务,保证计算机物理安全性(开的进程或线程长期超过上限,可能损坏物理硬件)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dengl/p/11246846.html
相关资源:JAVA上百实例源码以及开源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