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法错误 语法错误又称解析错误,可能是学习Python 时最容易遇到的错误: 解析器会输出出现语法错误的那一行,并显示一个“箭头”,指向这行里面检测到第一个错误。 错误是由箭头指示的位置 上面 的 token 引起的(或者至少是在这里被检测出的):在示例中,在print() 这个函数中检测到了错误,因为在它前面少了个冒号 (’:’) 。文件名和行号也会被输出,以便输入来自脚本文件时你能知道去哪检查。
2、异常: 即使语句或表达式在语法上是正确的,但在尝试执行时,它仍可能会引发错误。 在执行时检测到的错误被称为异常,异常不一定会导致严重后果。 但是,大多数异常并不会被程序处理,此时会显示如下所示的错误信息: 错误信息的最后一行告诉我们程序遇到了什么类型的错误。
3、处理异常 可以编写处理所选异常的程序。请看下面的例子,它会要求用户一直输入,直到输入的是一个有效的整数,但允许用户中断程序(使用 Control-C 或操作系统支持的其他操作);请注意用户引起的中断可以通过引发 KeyboardInterrupt 异常来指示。
try 语句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执行 try 子句 (try 和 except 关键字之间的(多行)语句)。如果没有异常发生,则跳过 except 子句 并完成 try 语句的执行。如果在执行try 子句时发生了异常,则跳过该子句中剩下的部分。然后,如果异常的类型和 except 关键字后面的异常匹配,则执行 except 子句 ,然后继续执行 try 语句之后的代码。如果发生的异常和 except 子句中指定的异常不匹配,则将其传递到外部的 try 语句中;如果没有找到处理程序,则它是一个 未处理异常,执行将停止并显示如上所示的消息。 一个 try 语句可能有多个 except 子句,以指定不同异常的处理程序。 最多会执行一个处理程序。 处理程序只处理相应的 try 子句中发生的异常,而不处理同一 try 语句内其他处理程序中的异常。 一个 except 子句可以将多个异常命名为带括号的元组
如果发生的异常和 except 子句中的类是同一个类或者是它的基类,则异常和except子句中的类是兼容的(但反过来则不成立 — 列出派生类的except 子句与基类兼容)。
4、抛出异常 raise 语句允许程序员强制发生指定的异常。
raise 唯一的参数就是要抛出的异常。这个参数必须是一个异常实例或者是一个异常类(派生自 Exception 的类)。如果传递的是一个异常类,它将通过调用没有参数的构造函数来隐式实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