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商业地产:什么是值得经营的事

mac2024-04-05  64

从近期一线城市的商业地产存量增幅,可以想象未来十年的竞争会有多壮烈,绝非三言两语能说完剧情。

2016年全球新建购物中心1250万平米,中国以575万平米新建面积占据全球最大份额。资本的逻辑倾向于投入回报大于经济增长的项目,大者恒大的竞争力就会更加剧。

2016年部分省会的甲级写字楼供求情况 商业地产的马太效应非常明显,北上广深的回报率会比较稳定。即使如此,还是会有很多的变数。 所以, 很多人常问一个问题:“在未来的十年里,会有什么新变化?” 但是, 却很少人有会这样问:“在未来的十年里,有什么不会变的?” 这么问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能掌握十年增长的核心,必然是你值得经营的事。 2、有效增长的策略,必然是建立在未来生态的应对。 未来的十年除了是资源之争,还是一场内修之争,就算提前想多了也很值得(见笑了)。言归正传,真正影响商业地产的增长核心是: 坪效变量 国内商业地产商很少会以商户坪效的角度来考量,然而,策略的关键点就在于这个“变量”。 首先排除不符合硬性条件的变量 零售经济85%来自线下实体,但大部分是零散的(感觉没赚到什么钱),小部分集中了(投资回报率很好)。所以,什么是地段好? 了解坪效变量,会对开铺选址以及买/租写字楼的判断会有点帮助。其实细节很多,只写大致方向: 比如半径500米范围内,没有8-10幢以上的甲级写字楼(或住宅大楼)、没有地铁出口的商圈、商场的商铺净高不到3米5以上,任一条件少一项,坪效至少下降30%。 只要脱离这些硬性条件的商业地产,不会有高频次消费、不会有号召力的头部企业进驻,大多数开发商也不会自持,会切开散售给小商户加速资金流转。 这样的商业地产通常投资回报很难到5%,要引来流量、提高坪效的商铺经营更是难上加难。 而好的地方,只会更好,无论是租金回报还是店铺经营的效益。从观察人潮的热力点,可经营的地段大部分是前面提到的范畴里:

热力点就是人潮聚集的多寡(不同的获取样本,人潮分布情况会稍微有所不同)。重点是,热力点是聚集化的,越聚集的地方转型新零售、进行O2O的效益也会更好。 红色的热力点也参杂了外地游客到访的原因。所以,为什么有些大型购物中心的主力店会扎堆的靠拢,更多的是品牌形象宣传的作用,为的是放眼全国的经营。 另外,青绿色的热力点是一般商家比较容易进驻的,也有一些硬性条件: • 半径500米范围内有两座知名大学(或两家大型购物中心)的商圈; • 有历史积累、能代表城市文化的小吃一条街(或购物一条街)的商圈; • 通往近郊知名景点,距离高速路口500米内占地千亩的休闲购物中心; 这些硬性条件说到底,基本都是消费行为的惯性,能形成聚拢效应就会有更好的增长机会。简单来说就是:向好靠拢,好会更好。 当然,经营的重点是把坪效盘活,赢过成本。 关键是盘活商业空间的变量 从城市规划到购物中心都是同理,完善业态是宏观的,是需要刻意引导的逐步过程。 回到商业操作的本质问题,以购物中心来说,除了地段和商家的展店策略有关之外,还有什么原因让商家愿意进驻? 答案是:购物中心本身具有吸引人潮的赋能,也就是“主动造势”的能力。 象征地标活力的主动造势,购物中心的经营和商家的经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这么说吧,资本化的增长分为两种,一种是讲究“规模”,一种是讲究“效益”,坪效就是效益的体现,主动造势就是企图拉动效益的展现。 以目前零售经济到商业地产的情况,都是供过于求的状态,如果是以成本为主导的商业地产,招商能力和业态运营能力通常就会偏弱。 从表象来观察,就是那种连造景都很敷衍的、装置艺术很简陋的,或是只有“创意产业”这样的抽象口号而没有具象表现的,效益增长绝对乏力。 举一个有趣的现象,香奈儿为什么要开快闪店?从财务报表很明显的看到,再大的品牌也需要持续注入活力,只是聪明与否。 香奈儿在上海南京西路开设快闪店 CocoCaf é,只有12天造势宣传口红,并能提升品牌效益 现实就是这样,能带动消费力(效益)的,永远都是靠着一种披着表层的东西。在未来十年里,商业地产的营销、运营人才是一种稀缺资源。 那么,主动造势提高坪效的变量要素有哪些?

施力点的差异化场景化营造空间多元化空间运用 1、施力点或是差异化,全是一个意思,都是在层层筛选的过程之后,找到自己有利的位置。举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这么看: 方块大小就是支出占比,弄个投资理财移民留学的金融中心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每个城市、每个商圈的每一座购物中心都有它特别的生态占比,比如休闲娱乐占了消费者支出比例也蛮多(可能是为了满足孩子需要),就有可能是一个施力点,只是简单举例。 也就是说,从消费者习惯的支出比例上,找到对自身有利的施力点,产生独特经营的定位,然后逐步扩大经营生态。 武汉光谷周边经营生态,当然具体判断还有很多细节 施力点除了确定招商的重点方向,也是定义场景化营造空间的方向,一座购物中心的施力点越多当然也就越好。 整个商圈生态、某些购物中心一定有特别强劲的经营类别,对经营同样类别的商铺,就非常适合入驻。 总之,了解一个商圈、一座购物中心的生态规划还是挺值得的事。 2、所谓的场景化营造空间,是以公共空间赋能,来提高商业空间的附加值。 比如说环保、时尚、艺术、二次元、多媒体科技可视化等,公共空间的装置(包含外围广场)或内部庭廊举办的活动,要和经营主力类别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以主力店和潮牌为施力点的上海iapm(新鸿基)活动和品牌、经营的关联性级强 另外,对于一站式大型购物中心综合体来说,公共空间布置的场景以及举办的活动,可以按每层楼的经营属性进行相结合。 如果还能搭配错落规划的餐饮区域,让人潮可以引流到最顶层,那么商家的坪效就会提高许多。 以年儿童和年轻族群为施力点的上海大悦城(中粮集团),每三层楼就有一个定期活动 餐饮和电影院是人潮驻留的基本配备,单靠这些是不够的。另外,儿童教育(游乐园)、蛋糕烘培、美妆美甲、健身SPA、手工创作、生活讲座等体验业态也是一种赋能的主流方向。 总之,无论是定期或长期的活动,黏度,才是购物中心的主要作用。无论是商家还是商业地产,对于人潮驻留的体验业态,都是值得经营的方式。 3、多元化空间运用包含集会讲座、展览、内购会、休闲活动中心等短租功能。 上海K11(新世界集团)在地下室举办艺术展,并且在各个楼层也陈列许多艺术品兑换购买 将公共空间与进驻的商家,或是第三方策展进行合作,带来的是1+1>3的人潮效果,而且带来的是优质的消费者。 或是将难引流的区域、人潮较少的楼层,或是较难产生销售的楼层作为VIP积分兑换(退税)的专属贵宾服务楼层,提高优质客户的忠诚度是很好的办法。 可以想象是机场贵宾厅,提供给部分商家或部分优质会员使用 目前很多商业地产高楼层作为写字楼销售(或长租),如果有个健身中心的写字楼其实还蛮吸引人的,比如曼谷新的住宅楼盘都配置泳池和健身房,这些对于提升坪效的价值非常有帮助。 美国发布“2017酒店忠诚度计划满意度研究”。针对过去12个月里旅行次数超过5次的4,826名酒店忠诚度计划会员进行调查,最终根据四大因素:获取和兑换积分的便利性(35%)、积分奖励(27%)、账户管理(22%)和会员交流(16%)评分。万豪礼赏以806分位居第一,凯悦天地和希尔顿荣誉客会紧随其后。万豪礼赏排名第一的主要原因是其多样的兑换选择和合作伙伴选择,更多的选择意味着更高的会员满意度。 总之,消费者是分层级的,用空间提供独特服务留住优质的消费者,是聪明的。 说这些,不是在提供什么指导建议,只是在寻找商铺的时候的判断。当然,有能力投资一个帮我赚钱的商业地产,会更爽气。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