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激励说实话有时候并不好用,但是当你遇到瓶颈的时候,除了朋友家人的支持,自我激励其实是最为实在,最为切实的想法,那些所谓的认清自己,才能得到应得的,有时候与毒鸡汤并无两样,在刚开始写论文的头两年,遇见了很多写论文的困难,除了问题角度太刁钻,还会因为太紧张而失眠,睡不好,常常会半夜爬起来,对着夜晚发呆。 这是一篇无足轻重的感悟,相信看了的人都能明白,写论文真的不是简单的堆砌,改重就可以完成的,那样写出的东西不能称作是论文,哪怕是一篇旧的课题,也可以开出不一样的花朵。 因此要时刻鼓励自己,可以做到。 很多时候导师说的要创新,要创新,其实更多的时候是自己挖掘的不到位,但是又不知道如何继续走下去,这个时候也想撕了书,砸电脑,摔键盘,但是科研这种事,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可以轻轻松松的成功的不是么?我们都知道著名的诺贝尔医学获得者屠呦呦,我们只知道她获奖了,但是没人在她获奖之前对她有过任何的宣传,屠呦呦在1995年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在接受两年中医培训后就开始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而这并没有马上使她走近大众的视野,直到四年后在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同时也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讽刺的是,在2017年1月9日屠呦呦才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年后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接下来普天的荣誉接踵而来,但是实际是2011年她就研究出了青蒿素可以用于治疗疟疾了,假设不是这个诺贝尔医学奖,相必依旧还埋没于中国中医研究员中无人知晓。 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屠呦呦并不是为了得这些奖励而努力,也不是为了诺贝尔医学奖而奋斗,她怀揣的是一个作为研究者最为崇高的理想,这个理念支撑着她从1995年到2015年这漫长的十年来从未放弃过,我想她不是没有走入瓶颈的时候,也不是没有研究到了一定程度后焦躁痛苦的时候,只是她能够坚持下来,因此成就了现在的屠呦呦,也成就了首个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要知道,自从诺贝尔1895年建立以来,还没有任何一个中国人可以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屠呦呦是医学的新星,也是未来中国中医走向世界的希望所在。 因此,无论何时你都要怀抱希望,要知道只要有希望,就永远有更好的明天!哪怕只是写一篇小小的论文,也切记要坚持下去,要知道问题总能被解决,哪怕是世界难题也会被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