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2vec代码实现

mac2024-07-21  54

Word2vec纯python代码实现

 

1. 什么是 Word2vec?

在聊 Word2vec 之前,先聊聊 NLP (自然语言处理)。NLP 里面,最细粒度的是 词语,词语组成句子,句子再组成段落、篇章、文档。所以处理 NLP 的问题,首先就要拿词语开刀。

举个简单例子,判断一个词的词性,是动词还是名词。用机器学习的思路,我们有一系列样本(x,y),这里 x 是词语,y 是它们的词性,我们要构建 f(x)->y 的映射,但这里的数学模型 f(比如神经网络、SVM)只接受数值型输入,而 NLP 里的词语,是人类的抽象总结,是符号形式的(比如中文、英文、拉丁文等等),所以需要把他们转换成数值形式,或者说——嵌入到一个数学空间里,这种嵌入方式,就叫词嵌入(word embedding),而 Word2vec,就是词嵌入( word embedding) 的一种

我在前作『都是套路: 从上帝视角看透时间序列和数据挖掘』提到,大部分的有监督机器学习模型,都可以归结为:

f(x)->y

在 NLP 中,把 x 看做一个句子里的一个词语,y 是这个词语的上下文词语,那么这里的 f,便是 NLP 中经常出现的『语言模型』(language model),这个模型的目的,就是判断 (x,y) 这个样本,是否符合自然语言的法则,更通俗点说就是:词语x和词语y放在一起,是不是人话。

Word2vec 正是来源于这个思想,但它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把 f 训练得多么完美,而是只关心模型训练完后的副产物——模型参数(这里特指神经网络的权重),并将这些参数,作为输入 x 的某种向量化的表示,这个向量便叫做——词向量(这里看不懂没关系,下一节我们详细剖析)。

我们来看个例子,如何用 Word2vec 寻找相似词:

对于一句话:『她们 夸 吴彦祖 帅 到 没朋友』,如果输入 x 是『吴彦祖』,那么 y 可以是『她们』、『夸』、『帅』、『没朋友』这些词现有另一句话:『她们 夸 我 帅 到 没朋友』,如果输入 x 是『我』,那么不难发现,这里的上下文 y 跟上面一句话一样从而 f(吴彦祖) = f(我) = y,所以大数据告诉我们:我 = 吴彦祖(完美的结论)

 

2. Skip-gram 和 CBOW 模型

上面我们提到了语言模型

如果是用一个词语作为输入,来预测它周围的上下文,那这个模型叫做『Skip-gram 模型』而如果是拿一个词语的上下文作为输入,来预测这个词语本身,则是 『CBOW 模型』

 

 

Skip-gram体系结构实现(CBOW同理)

 

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数据准备——定义语料库、整理、规范化和分词

2.超参数——学习率、训练次数、窗口尺寸、嵌入(embedding)尺寸

3.生成训练数据——建立词汇表,对单词进行one-hot编码,建立将id映射到单词的字典,以及单词映射到id的字典

4.模型训练——通过正向传递编码过的单词,计算错误率,使用反向传播调整权重和计算loss值

5.结论——获取词向量,并找到相似的词

6.进一步的改进 —— 利用Skip-gram负采样(Negative Sampling)和Hierarchical Softmax提高训练速度

 

详解

 

1.数据准备

首先,我们从以下语料库开始: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machine learning is fun and exciting

简单起见,我们选择了一个没有标点和大写的橘子。而且,我们没有删除停用词“and”和“is”。

实际上,文本数据是非结构化的,甚至可能很“很不干净”清理它们涉及一些步骤,例如删除停用词、标点符号、将文本转换为小写(实际上取决于你的实际例子)和替换数字等。KDnuggets 上有一篇关于这个步骤很棒的文章。另外,Gensim也提供了执行简单文本预处理的函数——gensim.utils.simple_preprocess,它将文档转换为由小写的词语(Tokens )组成的列表,并忽略太短或过长的词语。

在预处理之后,我们开始对语料库进行分词。我们按照单词间的空格对我们的语料库进行分词,结果得到一个单词列表: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 and”, “ machine”, “ learning”, “ is”, “ fun”, “and”, “ exciting”]

 

2.超参数

在进入word2vec的实现之前,让我们先定义一些稍后需要用到的超参数。

 

[window_size/窗口尺寸]:上下文单词是与目标单词相邻的单词。但是,这些词应该有多远或多近才能被认为是相邻的呢?这里我们将窗口尺寸定义为2,这意味着目标单词的左边和右边最近的2个单词被视为上下文单词。

[n]:这是单词嵌入(word embedding)的维度,通常其的大小通常从100到300不等,取决于词汇库的大小。超过300维度会导致效益递减(参见图2(a)的1538页)。请注意,维度也是隐藏层的大小。

 

[epochs] :表示遍历整个样本的次数。在每个epoch中,我们循环通过一遍训练集的样本。

[learning_rate/学习率]:学习率控制着损失梯度对权重进行调整的量。

 

3.生成训练数据

在本节中,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将语料库转换one-hot编码表示,以方便Word2vec模型用来训练。

为了生成one-hot训练数据,我们首先初始化word2vec()对象,然后使用对象w2v通过settings 和corpus 参数来调用函数generate_training_data。

在函数generate_training_data内部,我们进行以下操作:

 

self.v_count: 词汇表的长度(注意,词汇表指的就是语料库中不重复的单词的数量)self.words_list: 在词汇表中的单词组成的列表self.word_index: 以词汇表中单词为key,索引为value的字典数据self.index_word: 以索引为key,以词汇表中单词为value的字典数据for循环给用one-hot表示的每个目标词和其的上下文词添加到training_data中,one-hot编码用的是word2onehot函数。

 

 

 

4.模型训练

 

Word2Vec——skip-gram的网络结构

拥有了training_data,我们现在可以准备训练模型了。训练从w2v.train(training_data)开始,我们传入训练数据,并执行train函数。

Word2Vec2模型有两个权重矩阵(w1和w2),为了展示,我们把值初始化到形状分别为(9x10)和(10x9)的矩阵。这便于反向传播误差的计算,在实际的训练中,随机初始化这些权重(使用np.random.uniform())。

 

训练——向前传递

接下来,我们开始用第一组训练样本来训练第一个epoch,方法是把w_t 传入forward_pass 函数,w_t 是表示目标词的one-hot向量。在forward_pass 函数中,我们执行一个w1 和w_t 的点乘积,得到h (原文是24行,但图中实际是第22行)。然后我们执行w2和h 点乘积,得到输出层的u( 原文是26行,但图中实际是第24行 )。最后,在返回预测向量y_pred和隐藏层h 和输出层u 前,我们使用softmax把u 的每个元素的值映射到0和1之间来得到用来预测的概率(第28行)。

 

 

训练——误差,反向传播和损失(loss)

误差——对于y_pred、h 和u,我们继续计算这组特定的目标词和上下文词的误差。这是通过对y_pred 与在w_c 中的每个上下文词之间的差的加合来实现的。

反向传播——接下来,我们使用反向传播函数backprop ,通过传入误差EI 、隐藏层h 和目标字w_t 的向量,来计算我们所需的权重调整量。

为了更新权重,我们将权重的调整量(dl_dw1 和dl_dw2 )与学习率相乘,然后从当前权重(w1 和w2 )中减去它。

损失——最后,根据损失函数计算出每个训练样本完成后的总损失。注意,损失函数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输出层(在softmax之前)中所有元素的和的负数。第二部分是上下文单词的数量乘以在输出层中所有元素(在 exp之后)之和的对数。

 

 

5. 推论和总结(Inferencing)

 

既然我们已经完成了50个epoch的训练,两个权重(w1和w2)现在都准备好执行推论了。

获取单词的向量

有了一组训练后的权重,我们可以做的第一件事是查看词汇表中单词的词向量。我们可以简单地通过查找单词的索引来对训练后的权重(w1)进行查找。在下面的示例中,我们查找单词“machine”的向量。

 

> print(w2v.word_vec("machine")) [ 0.76702922 -0.95673743 0.49207258 0.16240808 -0.4538815 -0.74678226 0.42072706 -0.04147312 0.08947326 -0.24245257]

 

查询相似的单词

我们可以做的另一件事就是找到类似的单词。即使我们的词汇量很小,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计算单词之间的余弦相似度来实现函数vec_sim 。

 

全部代码: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defaultdict class word2vec(): def __init__(self): self.n = settings['n'] self.lr = settings['learning_rate'] self.epochs = settings['epochs'] self.window = settings['window_size'] def generate_training_data(self, settings, corpus): """ 得到训练数据 """ #defaultdict(int) 一个字典,当所访问的键不存在时,用int类型实例化一个默认值 word_counts = defaultdict(int) #遍历语料库corpus for row in corpus: for word in row: #统计每个单词出现的次数 word_counts[word] += 1 # 词汇表的长度 self.v_count = len(word_counts.keys()) # 在词汇表中的单词组成的列表 self.words_list = list(word_counts.keys()) # 以词汇表中单词为key,索引为value的字典数据 self.word_index = dict((word, i) for i, word in enumerate(self.words_list)) #以索引为key,以词汇表中单词为value的字典数据 self.index_word = dict((i, word) for i, word in enumerate(self.words_list)) training_data = [] for sentence in corpus: sent_len = len(sentence) for i, word in enumerate(sentence): w_target = self.word2onehot(sentence[i]) w_context = [] for j in range(i - self.window, i + self.window): if j != i and j <= sent_len - 1 and j >= 0: w_context.append(self.word2onehot(sentence[j])) training_data.append([w_target, w_context]) return np.array(training_data) def word2onehot(self, word): #将词用onehot编码 word_vec = [0 for i in range(0, self.v_count)] word_index = self.word_index[word] word_vec[word_index] = 1 return word_vec def train(self, training_data): #随机化参数w1,w2 self.w1 = np.random.uniform(-1, 1, (self.v_count, self.n)) self.w2 = np.random.uniform(-1, 1, (self.n, self.v_count)) for i in range(self.epochs): self.loss = 0 # w_t 是表示目标词的one-hot向量 #w_t -> w_target,w_c ->w_context for w_t, w_c in training_data: #前向传播 y_pred, h, u = self.forward(w_t) #计算误差 EI = np.sum([np.subtract(y_pred, word) for word in w_c], axis=0) #反向传播,更新参数 self.backprop(EI, h, w_t) #计算总损失 self.loss += -np.sum([u[word.index(1)] for word in w_c]) + len(w_c) * np.log(np.sum(np.exp(u))) print('Epoch:', i, "Loss:", self.loss) def forward(self, x): """ 前向传播 """ h = np.dot(self.w1.T, x) u = np.dot(self.w2.T, h) y_c = self.softmax(u) return y_c, h, u def softmax(self, x): """ """ e_x = np.exp(x - np.max(x)) return e_x / np.sum(e_x) def backprop(self, e, h, x): d1_dw2 = np.outer(h, e) d1_dw1 = np.outer(x, np.dot(self.w2, e.T)) self.w1 = self.w1 - (self.lr * d1_dw1) self.w2 = self.w2 - (self.lr * d1_dw2) def word_vec(self, word): """ 获取词向量 通过获取词的索引直接在权重向量中找 """ w_index = self.word_index[word] v_w = self.w1[w_index] return v_w def vec_sim(self, word, top_n): """ 找相似的词 """ v_w1 = self.word_vec(word) word_sim = {} for i in range(self.v_count): v_w2 = self.w1[i] theta_sum = np.dot(v_w1, v_w2) #np.linalg.norm(v_w1) 求范数 默认为2范数,即平方和的二次开方 theta_den = np.linalg.norm(v_w1) * np.linalg.norm(v_w2) theta = theta_sum / theta_den word = self.index_word[i] word_sim[word] = theta words_sorted = sorted(word_sim.items(), key=lambda kv: kv[1], reverse=True) for word, sim in words_sorted[:top_n]: print(word, sim) def get_w(self): w1 = self.w1 return w1 #超参数 settings = { 'window_size': 2, #窗口尺寸 m #单词嵌入(word embedding)的维度,维度也是隐藏层的大小。 'n': 10, 'epochs': 50, #表示遍历整个样本的次数。在每个epoch中,我们循环通过一遍训练集的样本。 'learning_rate':0.01 #学习率 } #数据准备 text =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machine learning is fun and exciting" #按照单词间的空格对我们的语料库进行分词 corpus = [[word.lower() for word in text.split()]] print(corpus) #初始化一个word2vec对象 w2v = word2vec() training_data = w2v.generate_training_data(settings,corpus) #训练 w2v.train(training_data) # 获取词的向量 word = "machine" vec = w2v.word_vec(word) print(word, vec) # 找相似的词 w2v.vec_sim("machine", 3)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