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徽州从历史、文化、地理、行政以及社会、学界角度上来看最严格的定义就是一府六县,一府六县指的是: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绩溪、婺源。该六县是严格意义上的徽州内涵所在,目前分属在安徽、江西两省的三个市内。
徽州单独从文化和近代史上来看范围会大一些,包括了历史上受徽文化影响或者近代短暂划归徽州地区的旌德、石台、淳安、建德等,这些地方最严谨的定义是徽文化影响区。
目前行政上来说的话徽州指的是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即原歙县岩寺镇。
规范严谨的文章、讨论以及各种文化研究里的徽州指的都是一府六县(对包括徽文化影响区的大徽州的文章和研究这里不做解释,一般也会对徽州以及徽文化影响区做出明确的界定),本文也是如此。
本文以古徽州区划以及徽文化核心地区的一府六县为统计标准。不统计在近代曾短暂划归徽州地区或者徽文化影响区的旌德、石台等地以及浮梁、淳安等地。
之所以要写这么一段前言是因为徽州作为曾今的完整的行政区域现在已经不存在了或者说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有许许多多的人并不知道徽州二字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另外徽文化本身独特的影响力以及魅力导致安徽其他地方存在着泛徽的现象,所以有必要先做一下简单的科普。
图表分析
下方左表是按照现今的行政区域划分。
右表按照徽州府来划分,将黄山风景区归为歙县(包括之前并不一定属于徽州的黄山区的甘棠镇等徽文化影响区),将屯溪归为休宁、将现徽州区(岩寺镇)归为歙县。
地区
数量
地区
数量
歙县
22
歙县
33
徽州区
8
休宁
10
休宁
7
绩溪
5
绩溪
5
黟县
4
黟县
4
婺源
4
婺源
4
祁门
2
黄山区
3
屯溪区
3
祁门
2
截止至2019年10月最新一批国保名单,徽州共有国保单位58处。
给出一个数字,整个安徽省所有的国保数量也才129个,如果婺源考虑进来的话,徽州的国保数量占据了安徽的45%!考虑到徽州的人口和面积,不得不感慨和佩服我们徽州人对于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具体数据分析参考下面的图例。
无论是根据一府六县还是现今的区划来统计,歙县都是当之无愧的NO.1,加起来超过了剩余5县的总和😂。
徽州首县、徽州之源、徽文化发祥地名不虚传!
从大类上来看相对比较单一,绝大多数是古建筑,有少量的遗址和石刻;从细分上来看,祠堂和民居是大头,其次是牌坊,这恰恰是徽派建筑的三大主要类别和精华所在祠堂、民居和牌坊。
从入选的批次上来看,最早的是1988年的第三批,但数量很少只有三处,分别是潜口民宅、歙县许国石坊以及绩溪龙川胡氏宗祠,个人觉得这三处很有代表性分别代表了民居、牌坊和祠堂而且这三者在同类型中算是佼佼者。
数量增长较快是近些年,13年和19年每批都有19处入选。这些批次的质量嘛,就我较为熟悉的绩溪县来说,绩溪共有5处,除龙川胡氏宗祠外其余均是在13年和19年入选的,个人觉得是综合因素导致他们的入选吧😂,总之越早批次的质量越高。
文物所处的历史时期基本以明清为主,少量有从唐宋时期就开始修建的,近代的以革命历史建筑为主。
毕竟徽州的黄金时代就是从明中后期开始,顶峰在清代,太平天国之后开始衰落。另外徽州历来大规模的战乱相对较少(太平天国除外),也不是革命老区所以相对来说近代革命历史建筑不多。
可以见得徽州的核心区域就是在徽州盆地(歙县、屯溪、休宁)一带。
接下来就按照一府六县的划分来看看是具体哪些国保吧!
歙县
潜口民宅
所在
安徽省黄山市
分类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时代
明
编号
3-88
登录
1988年
潜口民宅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原属歙县)潜口镇潜口村。潜口民宅占地约17160平方米,有民居六幢(曹门厅、方观田宅、司谏第、吴建华宅、方文泰宅、苏雪痕宅),祠堂三幢,路亭一座,山门一套。
1984年开始,由徽州区和歙县下属的郑村、许村、潜口、西溪南等地的10余处较典型而又不宜就地保存的明代建筑拆迁,并按原貌原样复建在此处,1990年基本完成。到1994年底,先后迁建了3座祠堂、5幢民宅、1座路亭、1座石牌坊。整个潜口民宅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10余处建筑物保持原单体建筑式样,按当地传统村落形成布局,顺地势高低自然筑成。拆迁复原过程中,严格按照"原拆原建"、整旧如旧"原则,保持了建筑物的原时貌。
许国石坊
所在
安徽省歙县
分类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时代
明
编号
3-102
登录
1988年
许国石坊又称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座落于中国安徽省歙县县城中和街与打箍井街十字街口,东谯楼东侧,系明朝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为武英殿大学士许国所建。许国石坊是徽州石坊的杰出代表,在石坊建筑史上占有突出地位,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棠樾牌坊群
所在
安徽省歙县
分类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时代
明、清
编号
4-141
登录
1996年11月20日
棠樾牌坊群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郑村镇棠樾村,1996年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棠樾牌坊群为徽州地区代表性的牌坊建筑,规模宏伟、雕刻华丽,由建于明代和清代不同时期的7座牌坊组成,包括慈孝里坊(旌表鲍佘岩、鲍寿逊父子)、鲍灿孝行坊、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鲍漱芳父子义行坊(乐善好施坊)、鲍文渊继吴氏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鲍象贤尚书坊。
老屋阁及绿绕亭
所在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明
编号
4-142
登录
1996年11月
老屋阁及绿绕亭是中国的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西溪南村前街渔翁塘畔。
明清时期,西溪南吴家在淮扬经营盐业致富,在家乡兴建众多建筑。绝大部分建筑毁于1856年太平军与清军、乡团的战斗。今日该村仍保留明清建筑100多幢,老屋阁及绿绕亭是其中价值较高的。
老屋阁即吴息之宅,建于明代中期,前后两进,两层建筑,上层较下层高,为主要的起居场所,称为“楼上厅”。其风格为典型的明代徽派建筑,雕刻精美华丽。
绿绕亭是明代过街亭,正方形,在老屋阁东南渔翁塘畔,元天顺元年(1328年)始建,明景泰七年(1456年)吴斯和重建。临池置飞来椅供人休息。
1996年11月,老屋阁及绿绕亭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东舒祠
所在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明
编号
4-143
登录
1996年11月
罗东舒祠,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原属歙县),是纪念呈坎罗氏第十三世祖罗东舒的祠堂,199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东舒祠系明代中后期砖木结构建筑,其平面布局主要由照壁、门垣、棂星门、天井、仪门、南北两庑、院落、享堂、寝殿、宝纶阁、女祠等组成。
呈坎村古建筑群
所在
安徽省黄山市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明
编号
5-318
登录
2001年6月25日
呈坎村是中国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的一个村,原属歙县,已被列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呈坎村内有大量的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其中罗东舒祠于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宋代长春社、元代罗会泰宅,以及大量明代民居以呈坎村古建筑群的名义于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渔梁坝
所在
安徽省歙县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唐至清
编号
5-319
登录
2001年
渔梁坝是中国的一座古代水坝,座落于安徽省歙县城南1公里的渔梁村,横截新安江的支流练江,始建于唐朝,明朝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重建。
渔梁坝长约140米,底宽27米,顶宽4米,用每块重达吨余的青色条石垒砌而成,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和上下层之间插入石锁固定,使其成为坚固的整体。坝中间设有排水门。渔梁坝的作用在于拦蓄上游江水,并方便下游行舟,因此处为明清时徽商前往浙江、江苏的主要起航码头。渔梁坝下游不远处的明代古桥紫阳桥,高达14米,桥孔也比其他桥高大得多,这也是为了方便帆船航行。渔梁坝的北端衔接着古老的渔梁街,鱼鳞状的鹅卵石街道旁,是典型的徽派民居,西侧有不少支巷,均通往江边码头,过去均有不同的分工。
2001年,渔梁坝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许村古建筑群
所在
安徽省歙县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明至民国
编号
6-271
登录
2006年5月
许村古建筑群包括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许村镇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15处古建筑:高阳廊桥、五马坊、双寿承恩坊、大邦伯祠、大墓祠、大宅祠、观察第、许社林宅、许声远宅、许有章宅、大观亭。
许村的古村落风貌仍较完整,1500米长的老街上,保存近200幢明清建筑,包括牌坊、亭阁、廊桥、祠堂以及民居,木雕、砖雕和石雕颇为精美。
1996年,许村成为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区。1998年5月4日,大观亭列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0月28日,大邦伯祠列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许村古建筑群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村古建筑群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2008年6月到2009年4月,国家文物局拨款对许村古建筑群中的大邦伯祠和五马坊进行全面维修。
郑氏宗祠
所在
安徽省歙县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明
编号
6-574
登录
2013年5月
郑氏宗祠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郑村镇郑村,为徽州地区代表性的祠堂建筑,规模宏伟、雕刻华丽。
郑氏宗祠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公元1466年),为纪念元末隐士、理学家“师山先生”郑玉而建,气势宏大,包括门坊、门厅、寝堂、享堂和天井,面积1867平方米,为歙县第一大祠。郑氏宗祠前有四柱三间的门坊,雕刻华丽。
1998年5月4日,郑氏宗祠列为第四批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郑氏宗祠又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竹山书院
所在
安徽省歙县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清代
编号
6-575
登录
2006年
竹山书院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雄村乡渐江之畔,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贯日凌云八角亭、清旷轩、文昌阁、百花头上楼、眺帆轩等。
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
所在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唐至民国
编号
7-1039-3-337
登录
2013年3月5日
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黄山(干脆叫黄山省好了😂)上,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山登山古道,始于唐代,形成于明清,发展于民国,完善于当代。以天海为中心,分为东、西、南、北四条主干道,全山磴道总长约85公里,有石阶6.3万余级。古道沿线建有楼台、亭桥,重要的有慈光阁、观瀑楼、听涛居、古观景亭等景观建筑。2015年,麒趾桥、送子桥、松谷亭、乌龙亭修缮工程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立项,麒趾桥、送子桥位于古道夫子山至神仙洞途中福固寺遗址上下方,松谷亭、乌龙亭位于古道二龙桥至北海途中松谷庵附近。其中麒趾桥建于宋代,是黄山现存最古老的桥梁。
长庆寺塔
所在
安徽省歙县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宋
编号
7-1043
登录
2013年3月
长庆寺塔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城镇城南西干山麓,今太平兴国寺前,北临练江,始建于北宋重和二年(1119),为古徽州现存年代最早的塔,因塔旁原有长庆寺故名,今寺毁塔存,经历代多次修缮,仍保持宋代特征。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塔为七层四面的砖木结构楼阁式塔,高23.1米,底层边长5.28米,实心,底部设有须弥座,底层外设回廊,四面均辟券门,门内置石雕莲瓣佛座,上部各层则四面隐出券窗,转角设方形倚柱,各层均以相间的菱角牙子和板檐砖叠涩挑出木构腰檐,其上覆以筒板瓦,墙面绘有彩色佛像图案。
洪氏宗祠
所在
安徽省歙县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清
编号
7-1064-3-362
登录
2013年3月5日
洪氏宗祠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三阳乡叶村(每次开车从徽杭高速回家经过三阳高铁站一带时都会看见叠罗汉之乡—叶村的牌子😂),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氏宗祠又名“敬本堂”、“世光第”,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清嘉庆、光绪年间数次重修。洪氏宗祠坐北朝南,面阔五间18米、进深三进30米,建筑面积540方米,由门坊、享堂、寝堂和门廊、两庑组成。
棠樾古民居
所在
安徽省歙县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明至民国
编号
7-1054-3-352
登录
2013年3月
棠樾村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郑村镇,为鲍姓聚居的村落,始建于南宋,明清时期以经商著称。2007年,棠樾村列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棠樾村列为黄山市首批旅游专业村。
棠樾村拥有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棠樾石牌坊群(包括在牌坊群旁的鲍氏支祠(敦本堂)和女祠清懿堂)、棠樾古民居。
棠樾古民居包括鲍氏始祖墓园 (宋建清修)、社屋坦明宅、天灯巷明清住宅、前街明宅、存爱堂、从心堂、慎德堂、静修堂、保艾堂、承启堂、存养山房及欣所遇斋、鲍兴斋中药店等12处文物建筑。
鲍家花园规模宏大,毁于太平天国战乱,2002年复建。
北岸吴氏宗祠
所在
安徽省歙县北岸镇北岸村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清
编号
7-1064-3-362
登录
2013年3月5日
北岸吴氏宗祠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北岸镇北岸村,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岸吴氏宗祠始建于明朝末年,清朝乾隆末年重建,道光六年(1826年)扩建。吴氏宗祠共三进,由前至后有门厅、享堂、寝殿,面阔18.37米,进深44.11米。
貌似歙县南乡最近多了许多国保,主要都是各村的宗祠,从后续几个可以看出。
员公支祠
所在
安徽省歙县昌溪乡昌溪村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清
编号
7-1065-3-363
登录
2013年3月5日
员公支祠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昌溪乡昌溪村,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员公支祠又名吴氏寿乐堂,建于清嘉庆年间,占地630平方米。员公支祠面阔13.5米,进深45米,祠前有一个方形水池,水池与大门之间有一座四柱三楼式木门坊,坊后祠堂为三进,分别为门厅、享堂、寝堂。
昌溪周氏宗祠
所在
安徽省歙县昌溪乡周邦头村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清
编号
7-1066-3-364
登录
2013年3月5日
昌溪周氏宗祠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昌溪乡周邦头村,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昌溪周氏宗祠又名六顺堂,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805平方米,三进五开间,面阔18.5米,进深43.3米,由前至后有门厅、享堂、寝堂。
北岸廊桥
所在
安徽省歙县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清
编号
7-1067-3-365
登录
2013年3月5日
北岸廊桥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北岸镇北岸村伏源河上,原名北溪桥,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岸廊桥建于清中期,是一座三孔两墩的石拱桥,桥面全长33米,宽4.8米,桥上建有廊屋十一间,廊屋南、北两端有桥门,正中间桥屋开间较大,其西侧设有佛龛。北岸廊桥是徽州地区现存规模较大的古代廊桥。
兴村程氏宗祠
所在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清
编号
7-1068-3-366
登录
2013年3月5日
兴村程氏宗祠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镇兴村,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村程氏宗祠始建于明代,清代后期重建,占地面积1324.36平方米,建筑面积1324.36平方米,由前至后有门厅、大堂、寝殿三进,面阔22.3米,进深58.6米。
这个貌似是徽文化影响区的,没做更细划分在这里统一算成黄山风景区的,甘棠镇之前是太平县的而后是黄山区。。。一段混乱的历史。
黄山摩崖石刻
所在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
分类
石刻
时代
唐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编号
7-1533-4-036
登录
2013年3月
黄山摩崖石刻是指散布于中国安徽黄山的大量历代摩崖石刻,共约300处,其中碑刻40余处。历史上有记载,今已不复存在的有30余处。2004年被列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众多题刻中,少则一字,多则上百字,以邹鲁所写最多,达200多字。其他在黄山上留下题刻的书法家或名人有赵朴初、王己千、方铮、唐式遵、武中奇、刘海粟、沙孟海、李可染、徐厚庵、胡志明、朱德等。
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
所在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
分类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
1938年
编号
7-1744-5-137
登录
2013年3月5日
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主要包括新四军军部旧址(金家大院)、新四军机要科旧址(洪桥)和新四军练兵、点验处(岩寺文峰塔与凤山台),1998年4月以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集中地旧址之名列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设立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1937年10月,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或称“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1937年12月25日在湖北汉口建立军部(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1938年1月6日移驻南昌(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1938年2月开始集结部队,军部及江南各游击队于2月至4月间先后到皖南歙县岩寺集结整编,第一支队驻潜口,第二支队驻琶村、琶塘,第三支队驻西溪南。4月5日,。4月20日,叶挺、陈毅等军部主要负责人在凤山台阅兵。4月26日,叶挺、项英在岩寺鲍家祠堂召开抗日誓师大会。4月28日,粟裕率先遣队奔赴前线。5月1日,陈毅率第一支队前往苏南茅山。5月5日军部移驻太平,5月26日迁往南陵土塘,7月1日迁至泾县云岭,期间在岩寺设有留守处。5月中旬,张云逸、谭震林率第二、第三支队奔赴前线。
当时新四军军部驻荫山路22号金家大院,占地约3000平方米。叶挺住在金家大院居中楼房 (金霭时宅),左右的金霁时、金雨时宅分别为项英住处和政治部驻地。军部机关及其下属机构卫士排、军需处、参谋处等同时设在军部附近的百姓家中,机要科及电台设在军部以东百余米的洪桥桥西 “香积”小屋。洪桥始建于明代,为三孔石构廊桥。洪桥西侧还有一座明正德十一年(1517年)所建的进士第门楼。
岩寺文峰塔与凤山台是新四军在岩寺集结整编时的主要练兵场所。文峰塔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七层八角,高62米。凤山台在文峰塔旁,由红石砌筑,长40米,宽18米,高5米。
岩寺处于徽州盆地之中,有大片开阔地,反正绩溪肯定放不下这么多人😂。
洪坑牌坊群及洪氏家庙
所在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明清
编号
8-0303-3-105
登录
2019年10月
洪坑牌坊群及洪氏家庙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洪坑村。该村是古徽州洪氏家族聚居的主要村落之一,历史悠久,官宦辈出,明清为繁荣期。现该村仍保存有明、清古建筑40余处,进士坊、世科坊、洪氏家庙为其代表性建筑。
洪坑牌坊群包括世科坊、进士坊、吴氏贞节坊、吴氏节孝坊四座。进士坊及两贞节坊位村南,跨进出该村入口村道,清代建筑,茶园石砌筑。进士坊为清乾隆二年(1737年)旌表丁巳恩科进士洪本仁而建。两贞节坊系清代乾隆六年(1741年),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分别为旌表洪宪韶妻吴氏贞节、洪奕朴妻吴氏节孝而建。世科坊位于村中,原为祠堂门前坊(建筑已毁),该坊始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系旌表洪坑洪氏一支由此至清光绪400年间各科进士。洪氏家庙坐西向东位于对面山脚,与世科坊东西相望,始建于明,现存为清代遗构,为洪氏一支祠,由门屋、享堂、寝殿组成。
2019年10月,洪坑牌坊群及洪氏家庙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阳洪氏宗祠
所在
安徽省歙县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明清
编号
8-0303-3-106
登录
2019年10月
祠堂前低后高,进深三进两明堂(天井)。前进为天井门厅,两扇特大的祠门上留有威武的二门神彩像遗迹。门两旁各竖立一座高大美观、光滑似黛玉的抱鼓石,前沿装有木栅隔扇门。中间为享堂,月梁、金柱粗硕宏大。享堂前沿有近二十米长的“黟县青”石雕长栏,望柱刻有石狮,雕刻精美,洗练精致。后进为寝殿,寝殿上面为楼上堂。整座宗祠,不见半点蜘蛛结网痕迹。据考证,三阳洪氏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末年,历经百余年,到康熙年间(康熙己卯1699年前)才全面竣工。清同治十二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装潢修缮。
2019年10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潭吴氏宗祠
所在
安徽省歙县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明清
编号
8-0305-3-108
登录
2019年10月
吴氏宗祠包括叙伦堂和春晖堂。叙伦堂又称下门祠堂、百梁厅,始建于明嘉庆年间(1554年),清代曾维修。五间三进,宽15米,进深45米,中进有大小梁100根。后进已改建;前进为清代样式,门楼上的关檐板和斜撑木雕细腻精美,有八仙图形;中进仍保留明代风格,覆盆础,月梁下有藏花丁字拱,瓜柱和金柱下有莲花盘头,枋与小梁相接处,装倒柳花插,配上枋下雕作的垫木和梁下雕花雀替,非常精美。该堂为徽州传统廊院式祠堂,三进两明堂建筑,五凤楼门厅,翼角飞扬,梁架结构精巧,雕刻装饰繁复,空间层次丰富,具有独特风格。
春晖堂又称上门祠堂,建于清代,坐东朝西,三进三开间,通面阔10.8米,通进深42.2米,四面群山环抱,东面有来龙山,南面是百梁厅,北面至善堂联壁,西面是石潭村主街道。大门石鼓耸立两边,正堂宽敞,梁柱粗大,其内砖木石雕各具特色,后进有石栏石柱。该堂三进完整,结构高敞,中进前檐额与面阔通长,满堂刷以红色油漆,为民国年间所建的徽州传统祠堂,对研究徽州祠堂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这两座祠堂都是洪氏宗族祠堂,一为宗祠,一为支祠,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徽州宗祠典型特征,对研究徽州宗法制度以及建筑历史有重要价值。
2019年10月,石潭吴氏宗祠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蜀源牌坊群
所在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明清
编号
8-0306-3-109
登录
2019年10月
蜀源村是古徽州鲍氏聚居村落之一,宋建炎年间建村,有800年历史。现有古民居建筑32处,位于村口的三座明清石牌坊和村内清代民居思恕堂就是其中的代表。三座石牌坊由南而北分别为:三间四柱冲天式清代节孝坊、贞寿之门坊,两柱单间明代赞宪坊。
稠墅牌坊群
所在
安徽省歙县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明清
编号
8-0308-3-111
登录
2019年10月
稠墅牌坊群,牌坊群名,位于歙县郑村镇稠墅村,毗邻歙县棠樾村棠樾牌坊群。四座四柱三间三楼纵 列在稠墅村口,一座为明天启年间所造,其余三座为清代所建。四座牌坊自西向东依次为:
吴氏节孝坊:乾隆十五年(1750)建;旌表汪祖晖妻汪社24岁守寡未育而扶养继子38年;
褒荣三世坊:乾隆二十七年建,背面书“联班贰卿”,乾隆封荫汪廷璋及其父汪允信、其祖汪景星奉为奉宸苑卿(掌握皇家园林),封荫汪廷璋为资政大夫(别称贰卿,相当于尚书副职侍郎)故名;方氏节孝坊:乾隆三十九年建,旌表汪廷瑞妻方氏18岁守寡,抚养幼子侍奉公婆至终之事;
父子大夫坊:崇祯元年(1628年)建,旌表奉政大夫汪克明,中宪大夫汪懋功父子。
稠墅以汪姓为主。派属新安登源,即始祖越国公汪华,晋天福年间汪祖公馗(16世祖)之孙仁忻(18世祖)迁居稠墅。至宋绍兴年稠墅汪姓已有14支脉,脉脉相续。至明末清初为稠墅汪姓繁荣的鼎盛时期。以汪镳家族为代表的盐商(迁居扬州)致富后,纷纷回乡大兴土木、建寺庙、修宗祠、兴花园、造豪宅,别墅稠密,稠墅故以得名。在以汪姓为主的稠墅,后迁居有冯、吴、詹、胡、吕、程、仲、裴、江、贾,各族姓和睦相处,休养生息,代代相传。
2019年10月,稠墅牌坊群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歙县太平桥
所在
安徽省歙县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明清
编号
8-0310-3-113
登录
2019年10月
歙县太平桥又名河西桥,民间俗称寡妇桥(富商的遗孀出资新建,看看这桥就知道这位贵妇得多有钱),是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城镇城西练江上的一座纵列式法券大型联拱石拱桥,长268米,宽7.1米,高9.5米,十六孔,孔径12.4-16米不等,为安徽省最大的古石桥,有“千里江南第一桥”之誉。
太平桥位置在徽州府城西门潮水门外,府属西四县(婺源、祁门、黟县、休宁)均由此入城,南宋端平元年(1234)始建浮桥,名为庆丰桥,明初架木桥,弘治年间改为石桥,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重建,1996年加固维修。原桥身与分水垛用红色粉砂岩砌成,桥面与栏杆用青色泥灰质角砾岩,1969年桥面与栏杆被洪水冲毁,后将桥面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在两侧悬挑加筑人行道和架装栅栏。桥中心原有桥亭,亭内北面供奉佛像,两旁立碑记,1949年后拆除,碑记移至太白楼。
此桥上游为练江大桥(原为万年桥),下游为紫阳桥,西侧桥头正对太白楼。
巴慰祖宅
所在
安徽省歙县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明清
编号
8-0311-3-114
登录
2019年10月
巴慰祖宅始建于明末,坐北朝南,分东西厅,前中后三进,1998年、2005年进行了两次大修,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
其后进与中进分别为明式建筑和清式建筑起居区,皆为带楼阁的三合院,另有东厅、西厅和后花园。前进为清初式建筑客厅,内设8个展厅,陈列展品600余件。巴慰组宅建筑精美,典雅凝重,古朴大方,宽敞明亮,古色古香,徽韵十足。
1998年、2005年进行了两次大修,2019年10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歙县许氏宗祠
所在
安徽省歙县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明至民国
编号
8-0312-3-115
登录
2019年10月
许氏宗祠惇睦堂位于安徽省歙县许村镇许村,2019年10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惇睦看来是个好名字,下面还有个祠堂也是这个堂号。
唐模檀干园
所在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清
编号
8-0313-3-116
登录
2019年10月
唐模檀干园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唐模村内,为清初唐模许姓商人所建。相传许氏为经营典当的富商,其母想往杭州西湖游览,苦于山高路远,年老体衰不便成行。于是这位孝子不惜斥巨资在村边挖塘垒坝,模拟西湖景致,修筑亭台楼阁、水榭长桥,湖堤遍植檀花和紫荆,供母娱乐。
园中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带桥」等,所以有「小西湖」的美称。以「玉带桥」分外湖、内湖,形成「外西湖」、「内西湖」格局。过桥便是园内的中心「小瀛洲」(镜亭),三塘相连,宽亘10亩,灌田60亩,把「36典」也巧妙地隐喻进去了。
歙县鲍氏宗祠
所在
安徽省歙县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清
编号
8-0315-3-118
登录
2019年10月
暂未找到图片ORZ。
鲍氏宗祠惇睦堂位于安徽省歙县,2019年10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掌握的资料太少,不过应该能确定貌似不是棠樾村的鲍氏宗祠。
大阜潘氏宗祠
所在
安徽省歙县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清
编号
8-0318-3-121
登录
2019年10月
大阜潘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中国祠堂建筑,属于潘氏宗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歙县大阜村。始建于1585年,清同治时重修三进。
门厅为五凤楼式建筑,两侧八字墙上饰以细腻的砖雕。中为院落,石板铺地,两侧为虎廊。中进五开间,大厅梁。柱粗硕,雀替、平盘斗等处雕刻百骏,称"百马图"。月梁上高悬历朝名人匾额。后进高出地坪1米多,七开间,青石檐柱,重檐,有楼。天井池内有一汲水井,楼上左右两楼梯间有门通祠外后山。该祠气势壮观、雕饰精美,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艺术创造力。宗祠是凝聚潘氏宗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书写着姓氏的历史渊源,让人感受到他们变迁、发展的轨迹。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它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沉淀着深厚的人文根基,还能从这里寻找到人类前进的足迹。
2019年10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昌溪太湖祠
所在
安徽省歙县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清
编号
8-0320-3-123
登录
2019年10月
太湖祠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昌溪乡昌溪村。太湖祠建成于明代,祠长40米、宽17.5米,两边建有“议事厅”、“生活区所”、戏台和其它配套建筑。总占地面积约为1100平方米。
太湖祠主厅内的两根楠木大柱柱围达5.1尺,大门枋上有明太祖朱元璋御笔题赐的“第一世家”匾额。太湖祠前有可容七八千人的广场,每逢二月十八、十月十八日(昌溪人祭拜汪公大帝第八子的盛大节日)、春节,广场上搭花戏台演出村人自导自演的节目。
太湖宗祠的建筑手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集中反映了建筑布局、形制、工艺、技术等各方面的高超水平,对研究徽派古建筑乃至中国建筑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2019年10月,太湖祠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又看见“第一世家”了,是我配错图片了?
休宁
程氏三宅
所在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明
编号
5-317
登录
2001年6月
程氏三宅为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柏树东里巷的三幢明代民居(6号、7号、28号),因户主皆为程姓而得名,其中6号始建于元末明初,7号与28号为明代中期,且28号为明清建筑风格相结合(前厅为明代建筑风格,而后厅为清代风格)。
三宅均为封闭式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分前后两进(俗称一脊两堂),两侧带前后厢房,中央天井采光,其中6号为五开间,7号、28号为三开间,其整体结构、建筑格局和装饰艺术(木雕、砖雕和石雕)都充分显示了明代徽州民居特点。另在6号宅内藏有明天启元年(1621)该宅买卖契约,颇为珍贵。古宅周围原有十几幢清代传统民居,2007年初被大规模拆除,现状已被新建的仿古商业街包围。
本人非常不理解这种花大代价拆除原有的古建筑再建新的仿古建筑的魔幻行为,有没有人能跟我解释一下这样做的原因和意义?
溪头三槐堂
所在
安徽省休宁县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明代
编号
6-573
登录
2006年
溪头三槐堂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海阳镇溪头村(原属秀阳乡),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槐堂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由王经天倡建,系王氏宗祠,又称王家大厅,原有三进十一开间,共约1500平方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最后一进被拆毁,现有两进约900余平方米,砖木结构,前、中两进之间开大天井,两侧配厅各有小天井。
齐云山石刻
所在
安徽省休宁县
分类
石窟寺及石刻
时代
宋至清
编号
第六批第825项
登录
2006年5月25日
齐云山石刻位于中国安徽省休宁县齐云山镇齐云山上,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云山是道教名山,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三怪岩、二十四幽涧,自唐代即香火旺盛、游客众多。历代题刻甚多,现存摩崖石刻305处,碑刻232块,其中年代最早的刻于北宋大观年间,大多为明清两朝所刻。规模最大的石刻为玉虚宫紫霄崖下《紫霄玄帝碑铭》,高7.6米,宽1.4米,为明代唐寅所题。
程大位故居
所在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明
编号
7-1045-3-343
登录
2013年3月
程大位故居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前园路西侧巷、前园渠东5号,为明末数学家程大位的出生地和故居,也是其著作《算法统宗》的编撰、出版地,南侧紧靠程氏宗祠覃思堂(现为陈列算具与程大位研究史料的黄山市珠算博物馆)。
故居为典型的明代徽派民居建筑,始建于正德年间,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正堂维新堂为两层三开间,分前后两进,两侧带前后厢房,其中前堂西房为程大位原居室,正堂西侧另有偏房祭祖楼五间及花园宾园(以程氏号宾渠而得名,其西墙外原有人工水渠一道,公号宾渠即派出于此,后被称为宾公渠)。
故居于1966年被发现并确认,1985年修缮,次年9月作为纪念馆对外开放。
黄村进士第
所在
安徽省休宁县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清
编号
7-1064-3-362
登录
2013年3月5日
黄村进士第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商山镇黄村下门村,又称黄家大厅,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村进士第建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由族人为嘉靖八年(1529年)已丑科进士黄福而建。黄村进士第占地面积约790平方米,四进五开间,面宽15.5米,进深51米,由前至后有门楼、门屋、享堂、寝楼。
很有名的被卖到美国波士顿的“荫余堂”就是这个村的,当年有部纪录片叫《再说长江》还专门介绍了这件事情,额,反正心里不太好受吧。。。
屯溪镇海桥
所在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明清
编号
8-0304-3-107
登录
2019年10月
镇海桥又名屯溪桥,俗称老大桥,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三江口(新安江、率水和横江交汇处)、屯溪老街西端,横跨于横江之上,东西连接屯溪老街与黎阳镇(即今日的黄山市老城区和黎阳镇新区)。该桥为六墩七孔的大型石拱桥,全长133米,宽15米,初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现状为遭水毁后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所重修。桥墩呈等腰三角形,西侧设有分水头,翘起呈船头状。为保护该桥,现已在桥两端设隔离墩及警示牌,禁止机动车辆通行。
新安江水碧悠悠, 两岸人家散若舟。 几夜屯溪桥下梦, 断肠春色似扬州。
——郁达夫《屯溪夜泊记》
休宁登封桥
所在
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明清
编号
8-0316-3-119
登录
2019年10月
登封桥是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齐云山镇齐云山北麓、横江之上的一座纵列式法券大型联拱石拱桥,为步行登山的必经之地,明万历十五年(1587)由徽州知府古之贤倡建,桥成适逢古之贤升迁,民感其德,祝其步步登高,故名登封桥。后屡毁屡修,今桥为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重修。
桥长148米(其中两端引桥各长18米)、高12米、宽8米,九孔十墩,采用青石砌筑,两侧立有0.9米高的石栏。南北两端建有二柱冲天式石牌坊各一,上书桥名,其中南坊尚为原物,北坊为近年重建,桥上昔有亭、庙,今已毁,此外在北端存有清代乾隆年间徽州府正堂峻示禁碑一块,全文为“严禁推车晒打,毋许煨曝秽污,栏石不许磨刀,桥脚禁止戮鱼,倘敢故违有犯,定行拿究不饶”。
当年学校组织去齐云山,在这座桥上等车,桥上有个疯子,嘴里一直在喊:“中国冷山”。
休宁同安堂
所在
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清
编号
8-0317-3-120
登录
2019年10月
同安堂位于休宁县阿海阳镇齐宁社区齐宁街152号,建于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平面由主屋、东偏厅、 西偏厅、西偏屋、厨房及前、后院落组成,占地面积1309.6平方米, 建筑面积1373.11平方米。主体建筑共五进,第一进门厅平面三开间,做有三间四柱五楼 式门楼;第二进平面三开间,前廊步施船篷轩,正帖做人字轩,五 架梁、三架梁立童柱承桁,照壁上悬匾“友仁堂”;第三进平面三开间,明间敞开为厅,两次间围合作为厢房使用;第四进平面五开间,明间为开敞空间,作为过厅使用,次间及梢间合并,围合作为 厢房使用;第五进平面五开间,明间为开敞空间,次间及梢间合并,围合作为厢房使用,二、三层通间敞开。
同安堂依靠主屋两侧设有偏厅,布置前后院落。整栋建筑门楼 施以人物、花卉等砖雕,木制雀替、梁袱、平盘斗、象鼻、斜撑、 叉手等雕有花草、如意图案,石作体现在柱磉、须弥座等,刀法细 腻,活灵活现,工艺精湛。同安堂作为清代徽商的住宅,保存完整, 建筑结构为典型的清代式样,雕刻精美,其私家园林更为现存徽派建筑中难得的实例,是研究徽州清代徽商建筑历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汪由敦墓石刻
所在
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
分类
石刻
时代
清
编号
8-0491-4-014
登录
2019年10月
汪由敦墓坐落在安徽省黄山市休宁溪口镇木干村北,面临率水,背倚峰峦,周围群山环抱。墓葬座北朝南,占地面积约 600 平方米, 有三层拜台和神道。入口处耸立着一对 7 米多高的石雕华表,神道 两侧陈列着石像生:包括石翁仲、石马、石虎、石羊等各一对。该墓封土堆的前缘顺山势用泛青色的山皮石砌就若干道曲弧形护坝, 以形成面积颇见阔广的一座具有三层升宕的拜台。
石象生石刻雕工 精细,形象生动逼真,体积硕大,用料考究。 汪由敦墓的墓葬形制、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徽州当时 官宦人家的营葬格式。墓葬年代明确,墓前石雕上记有“乾隆二十 三年三月奉旨雕刻”字样,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该墓碑体积 硕大,用料考究。墓碑上的石刻雕工精细,雕刻形象、生动、逼真,反映了当时徽州地区高超的石雕工艺水平。
汪由敦的书法很不错,比他的领导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中共皖浙赣省委驻地旧址
所在
安徽省休宁县
分类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
1936~1937年
编号
8-0599-5-083
登录
2019年10月
中共皖浙赣省委驻地旧址位于休宁县汪村乡。1936年4月,皖浙赣省委成立后常驻在此,直至1937年1月下旬离开。省委书记关英及刘毓标等省委领导经常在此研究工作。关英等住二楼,三楼为省委印刷厂。旧址为三层砖瓦楼房,整体保存较好。
2014年11月,休宁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皖浙赣省委驻地旧址维修工程圆满竣工。中共皖浙赣省委驻地旧址,坐落在休宁县汪村镇石屋坑村,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共皖浙赣省委的常驻地之一;也是最早成立党支部、赤卫队、妇女会、儿童团等组织的地方。旧址占地约99平方米,为三层砖瓦楼房,省委书记关英及组织部长刘毓标等省委领导人曾经在此居住和工作。维修工程历经50天,耗资约20万元,重点对屋面进行了整修,并更换了腐烂的木构件。
黟县
宏村古建筑群
所在
安徽省黟县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明、清
编号
5-320
登录
2001年
宏村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的黄山脚下,是一座有着大量明清时期历史建筑的古村落。村中还构建了完善的水系和颇具特色的“牛”形布局,是徽州民居的典型代表。
2000年,包括宏村在内的皖南古村落在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1年,宏村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003年,宏村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西递清代居民建筑群
所在
安徽省黟县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明、清
编号
5-321
登录
2001年6月25日
西递是安徽省南部黟县东南西递镇的一个村庄。西递村于1986年定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作出决定,将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首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3年10月8日公布被批准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1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米其林旅游指南也称赞这里拥有独特建筑风格的精美房屋,将西递评为最高的强烈推荐(Highly recommended)级别。
跟上面的宏村一样太有名了,不用解释了。
南屏村古建筑群
所在
安徽省黟县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明至清
编号
第六批第570项
登录
2006年5月25日
南屏村位于中国安徽省黟县碧阳镇西部,是以叶姓为主、兼有程姓、李姓等姓氏的血缘聚落,2008年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南屏村古建筑群于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屏村始建于北宋,占地面积16.2万平方米,现存三百多幢明清建筑,仅祠堂就有八座。村内主要建筑有叙秩堂、叶奎光堂、孝思楼、敦睦堂、慎思堂、倚南别墅、叶姜生宅、冰凌阁、半春园等。
米其林旅游指南将南屏村这座大山脚下的白色村落评为“不可错过”(Recommended)级别。
编号
名称
保护等级[3]
年代
图片
备注
1
叶氏宗祠(叙秩堂)
国保
清
2
叶氏支祠(奎光堂)
国保
明
3
程氏宗祠(宏礼堂)
国保
清
4
敦睦堂
国保
清
5
倚南别墅
国保
清
6
叶建安宅
国保
清
7
冰凌阁(怀德堂)
国保
民国
张艺谋的《菊豆》看过么?
屏山舒氏祠堂
所在
安徽省黟县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明清
编号
8-0307-3-110
登录
2019年10月
位于安徽省黟县屏山村,2019年10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祁门
祁门古戏台
所在
安徽省祁门县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明至清
编号
第六批第569项
登录
2006年5月25日
祁门古戏台位于中国安徽省祁门县,共有十一座戏台于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新安乡八座,闪里镇三座,均为宗祠内的戏台。
名称
地址
坐标
建造年代
图片
备注
余庆堂戏台
新安乡珠林村赵氏宗祠(余庆堂)
清咸丰初年
聚福堂戏台
新安乡叶源村王氏宗祠(聚福堂)
清早期
叙伦堂戏台
新安乡上汪村汪氏祖祠(叙伦堂)
民国十六年(1927年)
大本堂戏台
新安乡李坑村陈氏宗祠(大本堂)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和顺堂戏台
新安乡长滩村赵氏宗祠(和顺堂)
清同治年间
顺本堂戏台
新安乡良禾仓村赵氏宗祠(顺本堂)
清未
敦化堂戏台
新安乡洪家村洪氏宗祠(敦化堂)
清道光年间
新安古戏台
新安乡新安村
清光绪年间
祠堂已毁
会源堂戏台
闪里镇坑口村陈氏宗祠(会源堂)
29°50′46″N 117°21′44″E
明万历十五年
2013年12月因火灾垮塌[2],将原址复建[3]
敦典堂戏台
闪里镇磻村陈氏宗祠(敦典堂)
29°50′07″N 117°21′38″E
清同治初年
嘉会堂戏台
闪里镇磻村
清同治年间
洪家大屋
所在
安徽省祁门县
分类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
清
编号
7-1736-5-129
登录
2013年3月5日
洪家大屋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祁山镇东大街敦仁里,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家大屋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总占地面积1200余平方米,包括承恩堂、养心斋、承泽堂、思补斋,承恩堂居中、后有养心斋,左有承泽堂、思补斋,具有典型徽派建筑特点。
清咸丰十年(1960年)六月,曾国藩率湘军与太平军作战期间,入驻洪家大屋。同治元年(1962年)十一月初七太平军攻入祁门,在承泽堂前墙上留有题字。
绩溪
龙川胡氏宗祠
所在
安徽省绩溪县
分类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时代
明至清
编号
3-84
登录
1988年
龙川村,是中国安徽省绩溪县瀛洲镇下辖的一个村。龙川胡氏宗祠享有“木雕艺术博物馆”和“民族艺术殿堂”的美誉,被建筑专家称为“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完整之好、装饰之美、天下第一”,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胡氏宗祠始建于宋代,明代嘉靖年间胡宗宪倡导捐资修建,清光绪24年(1898年)再次大修,总面积达1564平米,集徽派砖、木、石三雕和彩绘于一体,尤以600多件木雕部件最为精湛。
建议先观看一下《大明王朝1566》😂。
奕世尚书坊和胡炳衡宅
所在
安徽省绩溪县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明至清
编号
7-1050
登录
2013年
奕世尚书坊,座落于中国安徽省绩溪县龙川村水街上,系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为龙川胡氏先后两位尚书胡富、胡宗宪所建的石制牌坊。2013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坊为仿木结构,四柱、四梁、七枋、三间、五楼,南北朝向。通高10米,面宽3米,进深3米。梁、柱、枋、抱鼓石等主体结构为花岗岩石,屋面、斗拱、鸱吻、雀替、匾额、花板等部分则取茶园石雕凿而成。
四根石柱均为抹角做法;每根柱子南北两面均有大型抱鼓石;柱子上三分之一处饰以丁头拱。梁用平板枋代替,架在柱子之上;南北两面均有装饰用的起线和莲瓣纹。主楼、次楼、边楼做法一致:以坐斗、斗拱、昂撑起出跳;用石板凿出瓦当、瓦垄、发戗,作为屋面覆盖其上;歇山顶;正脊两侧饰以鸱吻,明间正脊中部置火焰珠。
石坊的雕刻装饰手法包括浅浮雕、高浮雕、半圆雕、透雕等。边间平板枋上方内侧雕有正反四只镂空花瓶。七根额枋南北两面分别雕有双龙戏珠、鲲鹏展翅、鹤跃祥云、二狮滚球、麒麟呈祥、海马献瑞等形象。其中,明间中额枋北侧雕凿百官行舟图,一条画舫行驶在波涛翻滚的海上,舟中文武百官或弈棋,或卜卦,或钓鱼,或挥墨,各行其好;人物众多,内容丰富,画面生动,堪称该坊雕刻艺术之冠。
主楼平板枋之上,南北两侧各竖一小匾,上书“恩荣”二字,四周盘刻双龙戏珠纹。
明间三块花板,左右边间各一块花板。自南面看,最上一块由四只宝瓶托起的花板上,写有楷书“奕世尚书”;奕世即累世,“奕世尚书”指龙川胡氏连续几代都有人出任尚书。中一块写明“成化戊戌科进士户部尚书胡富 嘉靖戊戌科进士兵部尚书胡宗宪”。右一块写“大司徒”,左一块写“大司马”,分别为户部、兵部尚书之雅称。
北面与南面对应,最上一块写“奕世宫保”。中一块写明“太子少保胡富 太子太保胡宗宪”。右一块写“青宫少保”,左一块写“青宫太保”;青宫即东宫,为太子雅称。下一块花板则记录了石坊的立坊者和建筑年月。
胡炳衡宅建于清光绪,位于龙川中部地段。此宅占地面积251平方米,坐北朝南,硬山屋顶,砖木结构,前厅后室,四周封砌马头墙。后堂为原来建筑,前厅解放初期焚毁,近年复建。
此宅的主人是胡炳衡,其子胡增钰,其孙也姓胡(很有名的那一位)。
上庄古建筑群
所在
安徽省绩溪县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清
编号
7-1064-3-362
登录
2013年3月5日
上庄古建筑群位于中国安徽省绩溪县上庄镇上庄村,由胡适故居、胡适私塾、胡传旧居、胡寿基宅、敦履堂、胡开文旧居、胡恒德祖屋7处古建筑组成,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徽杭古道
所在
安徽省绩溪县
分类
古遗址
时代
宋至民国
编号
7-0197
登录
2013年
徽杭古道是指从安徽省绩溪县伏岭镇到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清凉峰镇浙基田的长约16公里的古道,以前是徽商向杭州方向贩运货物的重要通道,现在则作为徒步旅游的热门线路,古道沿途山势险峻、丛岭叠翠,吸引许多驴友前往。
绩溪文庙
所在
安徽省绩溪县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清
编号
8-0321-3-124
登录
2019年10月
绩溪文庙,坐落在安徽省绩溪县城内北大街西侧,距绩溪县三雕博物馆仅百余米。绩溪文庙占地面积6647.95平方米。绩溪文庙是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儒家思想及兴教育才和地方文史的珍贵立体资料和重要实物例证。
文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其规制成形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此后历代均有不同规模的重修。后存的文庙建筑——泮池泮桥,东西两点大成殿为清乾隆年间所建,是一组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筑群。
据清嘉庆《绩溪县志》卷五《学宫》载:“乾隆四十二年(1777),知县孙银槎倡议重建文庙,至四十八年(1783),知县张邦桓率绅士晨夕堇功乃成。殿五间;前筑露台,砌石栏;东西两庑各七间,庑旁各两间;戟门五间,门东两间为斋明所,西两间为宰牲所;重浚泮池;修泮宫坊及石桥、围墙、棂星门”。
文庙以南北为中轴线,作东西对称布局,由南至北,依次是庙门、棂星门、泮宫坊、泮池浮桥、戟门、露台、东西两庑、大成殿。面阔38.55米,进深172.45米,占地面积6647.95平方米。
大成殿、东西两庑便是绩溪文庙建筑风格的集中体现,占地面积共1185平方米。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二字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者”。前跳庙门,两侧接东西长庑,檐廊回绕,院落开阔,中铺石板,为晋谒道。大成殿面阔、进深皆15米,建筑面积260平方米。重檐歇山式屋顶,正脊为三路花砖砌筑,两端饰以鳌鱼.脊中置葫芦顶。木结构运用明袱、草架并用之做法,以斗拱承挑屋檐。青瓦飞檐,斗拱承托,巍峨壮观。大成殿明间上首高悬“万世师表”巨匾,其下为孔子塑像,并设祭坛,可在此凭吊祭拜。东西两庑,单坡式屋顶。
绩溪文庙大成殿及东西两庑的梁架结构及天花藻井遍饰彩绘,保存完好。这些彩绘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更是徽州及至安徽文庙建筑中罕见的民间艺术珍品,充分体现了绩溪文庙的文物价值。
2019年10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婺源
清华彩虹桥
所在
江西省婺源县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宋至清
编号
第六批第605项
登录
2006年4月25日
清华彩虹桥位于婺源县清华镇,是一座梁桥,桥面上建有廊屋,故为廊桥。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婺源风物录》说彩虹桥始建于宋代,但清道光《清华胡氏仁德堂世谱》和光绪《婺源县志》均记载其修建于乾隆年间。彩虹桥长140米,宽3.1米,有4个桥墩、5个桥洞。桥墩由条石砌成,长14.37米,宽7.15米,高8.1米,迎水面作分水。桥洞跨度9.8~12.67米,大小不等。两墩间架四根大木为梁,梁上再架木板。桥面上设廊,两坡顶,桥洞上宽4.5米,桥墩上宽11.5米,墩上的廊屋更高、宽度更大。东部第二个桥墩上设有神橱,祀奉大禹,两侧楹联为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诗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彩虹桥由此而得名。
据说《闪闪的红星》在这里取景过,我看的时候没发现😂。
婺源宗祠
所在
江西省婺源县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明至清
编号
第六批第608项
登录
2006年5月25日
婺源宗祠位于婺源县,包括篁村余氏宗祠、阳春方氏宗祠、汪口俞氏宗祠、黄村经义堂、洪村光裕堂、西冲敦伦堂、豸峰成义堂七处,是徽州建筑中的典型代表,于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
地址
建造年代
图片
备注
篁村余氏宗祠
沱川乡篁村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
堂号为余庆堂
阳春方氏宗祠
镇头镇阳春村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堂号为树德堂
汪口俞氏宗祠
江湾镇汪口村
清乾隆元年(1736年)
堂号为仁本堂
黄村经义堂
大鄣山乡黄村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3年)
黄氏宗祠,又称百柱宗祠、百柱厅
洪村光裕堂
清华镇洪村
清嘉庆五年(1800年)
洪氏宗祠
西冲敦伦堂
思口镇西冲村
清嘉庆六年(1801年)
俞氏宗祠
豸峰成义堂
中云镇豸峰村
清同治三年(1864年)
潘氏宗祠
理坑村民居
所在
江西省婺源县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明至清
编号
6-609
登录
2006年5月25日
理坑村位于婺源县沱川乡北部,原名理源,建村于北宋末年,是一个以余姓为主的血缘村落。
据《沱川余氏宗谱》载:沱川余氏始祖余道潜,与朱熹的父亲朱松是宋徽宗重和八年(1118年)同科进士。余道潜于庚子年(1120年)由安徽桐城迁沱川篁村。其后代余景阳,于1206年迁居理坑。
理坑历史上文风颇盛,硕儒不少,著名者有明代万历工部尚书余懋学,天启吏部尚书余懋衡,崇祯广州知府余自怡,清代顺治司马余维枢等。
现存明清古建筑多达五十余幢,都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理坑村民居(含天官上卿第、司马第、云溪别墅、友松祠、福寿堂、诒裕堂)于2000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除诒裕堂外,天官上卿第等5处建筑于200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还有数十处重要建筑被列为婺源县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
建造年代
图片
备注
天官上卿第
明
明天启吏部尚书余懋衡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第
清
清代顺治司马余维枢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溪别墅
清
清余启官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友松祠
明
原称驾睦堂,后改友松祠,又称官厅,明崇祯广州知府余自怡所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寿堂
清
又称“理学渊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诒裕堂
又称“九世同居”。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尚书第门楼
明
婺源县文物保护单位
余庆木宅
清
婺源县文物保护单位
花厅
清
婺源县文物保护单位
小姐楼
清
婺源县文物保护单位
彝训堂
清
婺源县文物保护单位
大夫第
清
婺源县文物保护单位
谦福堂
清
婺源县文物保护单位
敦复堂
清
余氏支祠。婺源县文物保护单位
效陈祠
清
婺源县文物保护单位
余宝梧宅
清
婺源县文物保护单位
余庆田宅
清
婺源县文物保护单位
余文进宅
清
婺源县文物保护单位
余少华宅
清
婺源县文物保护单位
余德清宅
清
婺源县文物保护单位
余庆才宅
清
婺源县文物保护单位
余财源宅
清
婺源县文物保护单位
崇德堂(余德昌宅)
民国
婺源县文物保护单位
登瀛桥
明
婺源县文物保护单位
山底桥
明
婺源县文物保护单位
香糕桥
明
婺源县文物保护单位
百子桥
明
婺源县文物保护单位
曲尺桥
明
婺源县文物保护单位
寡妇桥
明
婺源县文物保护单位
理源桥
明
婺源县文物保护单位
天心桥(添心桥)
明
婺源县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桥
明
婺源县文物保护单位
金家井
宋
婺源县文物保护单位
新源俞氏宗祠
所在
江西省婺源县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清
编号
7-1126-3-429
登录
2013年3月
新源俞氏宗祠位于中国江西省婺源县思口镇新源村,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源俞氏宗祠(义庆堂)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后记
心血来潮,花了两天时间搞定,精力有限,本来计划将国保一一在地图上标注的,这里面我只去过极少的几个,有很多之前都不太了解,未来有时间的话会去实地查看的。
有许多新近的国保单位资料太少,相关图片质量较差,后续会慢慢更新,通过这个整理主要是希望对徽州、徽文化有更多更好的了解和保护以及传承。
鸣谢
感谢网友提供的资料和图片,借用的时候比较乱,没有一一标注,如有侵权事宜可以联系我删除。
参考引用
维基百科
http://www.sohu.com/a/347744197_120207395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10/16/content_5440577.htm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8%E5%9B%BD%E9%87%8D%E7%82%B9%E6%96%87%E7%89%A9%E4%BF%9D%E6%8A%A4%E5%8D%95%E4%BD%8D#%E5%AE%89%E5%BE%BD%E7%9C%81%EF%BC%88129%E5%A4%84%EF%BC%89
百度百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555c7cf0102vbm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