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的诞生和发展

mac2025-06-08  48

数据库(Database,DB)是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可共享的数据和数据对象(如表、视图、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等)的集合。这种集合按一定的数据模型(或结构)组织、描述并长期存储,同时能够以安全可靠的方法进行数据的检索和存储。 数据库有以下两个特点   (1) 集成性。将某特定应用环境中的各种应用相关的数据及数据间的联系全部集中并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进行存储。或者说,可以把数据库看成是若干个性质不同的数据文件的联合和统一的数据整体。   (2) 共享性。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为多个不同的用户所共享,即不同的用户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语言,为了不同的应用目的而同时存取数据库,甚至可以同时存取数据库中的同一数据。   接下来

数据与信息(1) 信息   信息是人类主观对客观现实事物存在方式、状态以及事物间联系的抽象。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人类有意识地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传递,从而形成了各种消息、情报、指令、数据及信号等。例如,对于某学生的基本情况来说,其学号是S1,姓名是luffy,性别是男,年龄是17岁,所在系别是航海系等,这些都是关于该同学的具体信息,是该学生当前存在状态的反映。    (2) 数据   数据是记录信息的可识别的符号组合,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如上面提到学生的信息可用一组数据“S1、luffy、男、17、航海系”表示。这组数据能被人们理解是因为这些符号已经被赋予了特定的语义,对于数据(luffy,航海系),如果不了解其语义,就有可能解释为“luffy的果实能力是航海系的”。具有特定的语义,数据才能够传递信息。也就是说,数据和它的语义是不可分割的。    2. 数据处理与数据管理    一个通用、高效而又方便的管理方法将会大大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至此,数据库技术就诞生了。数据库技术正是为了有效管理数据,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而发展并完善起来的专门技术。    3.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数据处理的核心问题是数据管理,随着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发展,数据库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三个发展阶段。     共有三代数据库。     第一代数据库的代表是1969年IBM公司研制的层次模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IMS和70年代美国数据库系统语言协商CODASYL下属数据库任务组DBTG提议的网状模型。层次数据库的数据模型是有根的定向有序树,网状模型对应的是有向图。这两种数据库奠定了现代数据库发展的基础。这两种数据库具有如下共同点:1.支持三级模式(外模式、模式、内模式)。保证数据库系统具有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和一定的逻辑独立性;2.用存取路径来表示数据之间的联系;     第二代数据库的主要特征是支持关系数据模型(数据结构、关系操作、数据完整性)。关系模型具有以下特点:1.关系模型的概念单一,实体和实体之间的连系用关系来表示;     第三代数据库产生于8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个行业领域对数据库技术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关系型数据库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于是产生了第三代数据库。主要有以下特征:1.支持数据管理、对象管理和知识管理;2.保持和继承了第二代数据库系统的技术;3.对其它系统开放,支持数据库语言标准,支持标准网络协议,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可连接性、可扩展性和互操作性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不断应用到各行各业,数据存储不断膨胀的需要,对未来的数据库技术将会有跟高的要求。
最新回复(0)